根據(jù)東鄉(xiāng)族習俗,男孩12歲或13歲時要舉行割禮?!案疃Y”,穆斯林稱之為“遜奈”,是人生之途上必不可少的一項“圣行”之一,東鄉(xiāng)族相當重視割禮。割禮過后,便象征著受禮的人已步入青年的行列,方可以娶親結(jié)婚。
東鄉(xiāng)族人死后,一般行土葬,提倡速葬,少放。東鄉(xiāng)人對喪葬很重視。對所有亡者,不分年齡性別,一樣對待,一般不過夜,實行土葬。喪葬儀式比較節(jié)儉,亡人埋葬不用棺材,不穿衣服,無論貧富都不陪葬東西,只需3.6丈白布包裹,裹尸布叫“凱凡”。墓坑呈長方形,墓坑下另挖一偏洞,將亡人緩緩地安放在偏洞內(nèi),面容朝西,然而用土塊將偏洞堵起來,再填滿土。這時,阿訇開始誦《古蘭經(jīng)》有關(guān)章節(jié),送葬的人們跪坐旁聽,念完后,大家一齊接“都哇”,表示替亡人祈禱。至此,儀式結(jié)束。
陪客習俗也是東鄉(xiāng)族很有特色的禮俗之一。男客人由男主人招待,一般男主人在炕邊給客人添茶取飯,自己不坐也不吃,婦女一般避而不見;女客人由女主人招待,女主人可以陪同客人坐下一起吃。
在招待來客時,他們要侍立一旁,一再勸客人吃飽、喝好,這叫“伺客”,東鄉(xiāng)族伺客吃雞時有一種獨特的習俗——禮讓雞尖?!半u尖”是指雞的尾巴骨。一只雞燉熟后要剁成13塊,即雞尖(雞尾)、胯子(兩塊)、大腿(兩塊)、勺勺肉(兩塊)、叉子骨(三塊)、翅膀(兩塊)、雞頭等13塊,長輩吃大塊,小輩吃小塊,雞尖最為貴重,一般都獻給客人。得到主人所敬“雞尖”的那位客人,不能立即吃掉“雞尖”,而是要待大家吃到最后時,再夾起“雞尖”,禮讓給自己認為有威望的人或同輩人。一般席間客人互相禮讓“雞尖”是常規(guī)客套程序,誰也不能隨便接受。要是那一位客人吃了“雞尖”,象征他代表大家吃了席上的雞,說明他是主客,今天的雞是專為他的光臨而宰的,感到十分榮幸、自豪。
東鄉(xiāng)族的肉制品也是自成章法。如吃羊,全羊下鍋清煮;內(nèi)臟(當?shù)胤Q為“發(fā)子”)切碎盛于碗中,調(diào)進姜米、花椒、蔥花、細鹽,用籠蒸熟。進餐時,先上“發(fā)子”后上全羊,故有“先來的發(fā)子又后來的肉香”之說。待到上全羊時,要將各個部位(如脖子、肋條、前后腿、尾等)依次入席,使餐桌上樣樣俱全。煮過羊的湯,則加精肉少許和各種調(diào)料,最后端上,也是求“全”。
每逢節(jié)慶,東鄉(xiāng)族都要擺名為“古隆伊杰宴”的筵席,意為“吃面食”。主要食品有炸油香、麻貼(油花小饅頭)、酥馓(大麻花)、仲卜拉(3公斤左右的白面蒸饃)、拉拾哈(刀切面)、錕鍋子(果糖蛋奶餡料的發(fā)酵餅)、蕎麥煎餅、芽嘗、米面窩窩等。開席前由德高望重的老人致頌詞,大家靜心恭聽,此為“告畢”;然后眾人邊吃邊議,山南海北地聊天,此為“論”??腿说氖撑d與談興愈高,主人愈高興,說明飯菜精美,客人滿意,待客熱情。進餐時,大家高高興興邊吃邊“論”,不論多長時間,東家都要招待到底。這種聚宴表現(xiàn)出東鄉(xiāng)族農(nóng)民尋求友誼與支持的心理,以及平等合作、睦鄰敦親的愿望。
參考資料:《東鄉(xiāng)族簡史》編寫組.東鄉(xiāng)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