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圖片
新疆溫泉縣天泉牧場的氈房
氈房內(nèi)右前方的立柱專掛男主人的衣服、馬鞭
新疆木壘縣牧場拆裝方便的氈房
新疆額敏縣喀拉也門鄉(xiāng)加拉克村全景
新疆額敏縣喀拉也門鄉(xiāng)加拉克村夏季在室外的土鍋灶
寬敞的氈房內(nèi)經(jīng)常舉行家庭聚會
在新疆廣袤無垠的草原上,無數(shù)白色氈房點綴其間,人們常稱之為“白宮”。哈薩克族的氈房,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史書曾有“穹廬為室兮氈為墻,以肉為食酪為漿”的記載。
氈房是哈薩克族的傳統(tǒng)建筑。春、夏、秋三季,哈薩克牧民住的“宇”,是可以拆卸和搬運的圓形氈房;冬天則在冬季牧場(俗稱“冬窩子”)修建固定的平頂土房。哈薩克氈房高大寬敞,牧民一般就地取材,用紅柳做成氈房的圓柵和頂,構(gòu)成立架,然后在木柵外圍支起用芨芨草編成的墻籬,再包上毛氈。氈房頂部有天窗,覆以活動的氈子,用來通風(fēng)。有的房頂氈上飾有紅色或其他色彩的圖案。氈房一般向東開門。
氈房拆裝快捷,輕便耐用,一兩個小時即可搭成入住或拆卸搬遷。但制作時要花很大氣力。建造氈房所需材料很多,且都要手工制作,整座氈房需要300多頭成年羊的羊毛,工時月余。
氈房外觀通常樸實無華,門框由松木做成,上面雕刻花紋或繪制圖案,一塊鮮艷奪目的掛毯吊在門上。房內(nèi)富麗堂皇,布置合理,前半部分堆放日用物品,后半部分待客、住人。
門內(nèi)左側(cè)放置牲畜用具和獵具,右側(cè)擺放食品和炊具,有的用芨芨草編成墻帷隔離。正中的天窗下是鐵皮爐,可燒干牛糞用以取暖、煮奶茶。氈房內(nèi)所有的物品幾乎都擺放于四周,或靠或掛在紅柳木的菱形格上,氈房中間有寬敞的空間,能歌善舞的哈薩克族同胞可以經(jīng)常在這里舉行家庭舞會和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