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圖片
吐蕃是今天我國藏族的祖先,又是公元七至九世紀(jì)于青藏高原建立的受唐冊封的古藏人的政權(quán)名。
早在新石器時代,青藏高原上就有人類居住。東漢時,諸多西羌部落,如越巂羌(即牦牛部)、發(fā)羌、唐旄羌等先后徙入今西藏地區(qū),并逐漸同當(dāng)?shù)赝林用衩献迦诤?。至隋時,在今西藏和青海西南等地分布著蘇毗(在今藏北和青海西南)、羊同(在今藏西北)、女國(在今藏西、蔥嶺南)、附國(在今川西和西藏昌都地區(qū))、牦牛部(在今西藏山南地區(qū))等羌人部落和政權(quán)。其中,以牦牛部落建立的吐蕃政權(quán)實力最強(qiáng)。約在隋末唐初,吐蕃贊普(即國王)朗日論贊兼并了蘇毗。其子松贊干布即位后(629—650年在位),又征服了羊同,進(jìn)而統(tǒng)一了西藏高原,定都邏些城(今拉薩)。貞觀八年(634),遣使與唐通好。十五年(641年),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出嫁贊普。自是唐蕃結(jié)甥舅之好,“和同為一家”。兩百年間,新贊普繼位,必得請?zhí)铺熳印皟悦?,否則就不是名正言順的君王。然而,吐蕃在接受唐朝冊封的同時,并未稍減向外擴(kuò)張的勢頭,不僅破滅與其接壤的諸羌胡政權(quán),而且入侵唐朝邊州和羈縻府州。
吐蕃自建立政權(quán)以來,與唐朝的關(guān)系始終是處于時戰(zhàn)時合的局面。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吐蕃發(fā)兵大破吐谷渾,吐谷渾王慕容諾曷缽與弘化公主(唐宗女,諾曷缽妻)引殘部遁走涼州。咸亨元年(670年),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切吉平原)一戰(zhàn),唐軍大敗,吐蕃“遂滅吐谷渾”,并進(jìn)而攻占唐以黨項等羌所置羈縻州三十和龜茲撥換城(又稱威戎城,即今新疆阿克蘇),致使唐“安西四鎮(zhèn)并廢”。由于不斷對外侵伐,吐蕃版圖日益壯闊,至永隆元年(680年),“東與涼、松、茂、嶲等州相接,南至婆羅門,西又攻陷龜茲、疏勒四鎮(zhèn),北抵突厥,地方萬余里,漢、魏以來,西戎之盛,未之有也”?!鞍彩分畞y”中,朝廷盡征河西、隴右、朔方諸鎮(zhèn)兵入靖國難。因此,乾元(758—759年)以后,吐蕃乘唐西北邊防無備,遂攻占唐鳳翔以西、邠州以北數(shù)十州之地。乃至廣德元年(763年)一度攻入長安。建中四年(783),雙方約和,于清水會盟中正式劃界:涇州以西至彈箏峽西口,隴州西至清水縣,鳳州西至同谷縣,劍南西山、大渡河?xùn)|,為唐界;蘭、渭、原、會四州為吐蕃守鎮(zhèn);西至臨洮、東至成州,抵劍南西界磨些諸蠻、大渡河西南,為吐蕃界。又在黃河以北、故新泉軍以北至大磧、以南至賀蘭山駱駝嶺置“閑田”,作為唐蕃在北段邊界和緩沖地。簡言之,這條唐、蕃新界,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即北起賀蘭山以北,沿賀蘭山南行,經(jīng)六盤山和今甘肅清水、成縣,再西南至大渡河,東為大唐,西則吐蕃。唐、蕃新界劃分,表明吐蕃民族的分布,早已超越了其初興時的青藏高原的局限,不僅擁有唐前期的西域地區(qū),而且擴(kuò)張到唐帝國的關(guān)內(nèi)道到劍南西川一帶。
晚唐時期,吐蕃內(nèi)訌勢衰,唐朝乘機(jī)收復(fù)了河西隴右的一些“陷蕃百余年”的失地。
參考資料:
1.白壽彝:《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王鍾翰:《中國民族史概要》,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