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共有1692.6萬人(2010年)。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中均有分布,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qū)。壯族居住的地方,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基本上連接成一片,大部分聚居。
云南省有壯族人口121.5萬人(2010年),主要聚居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此外,紅河、曲靖、昆明、麗江、楚雄、大理、西雙版納等州市也有分布。
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F代壯族使用新創(chuàng)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風俗文化 壯族傳統(tǒng)住房為干欄式建筑,現今廣西西南和西北、云南文山部分地區(qū)的壯族村寨,還保持著這種古老的傳統(tǒng)住房形式。其他地區(qū)已普遍使用現代住房。
壯族傳統(tǒng)服飾尚紫色、藏青和藍色,有典雅樸素的特點。男子頭裹布帕,上身著對襟青衣,下身著黑色大襠筒褲,腳穿圓口或尖口布鞋;女子頭戴額箍,包布帕,上身著右衽緊身短衣,窄袖束腰,下身里穿筒褲外著百褶長裙,腳穿圓口或半高筒繡花鞋;腰系繡花圍腰;多佩銀首飾,龍以發(fā)簪,戴大耳環(huán)、項圈、紐扣、屬相項鏈、圍腰鏈、胸牌、絲瓜瓤手鐲,滾邊銀泡等最顯著。
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fā)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各種米飯、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食品。如果摻和其他材料,還可以制成許多更加味美營養(yǎng)的食品,如八寶飯、八寶粥、竹筒飯、南瓜飯、“彩色糯米飯”等。
壯族的節(jié)日有春節(jié)、元宵、春秋社日、除夕等,壯族最具本民族特點的節(jié)日是“三月三”歌節(jié)、“?;旯?jié)”“中元節(jié)”等。
壯族傳統(tǒng)詩歌文化豐富,有古歌、禮儀歌、節(jié)令歌、造屋歌、農事歌、紡織歌、酒歌、情歌、兒歌等。人們通過詩歌傳唱獲得民族歷史、生產生活和倫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識;還通過對歌比試才智、交誼擇偶。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jié)最為隆重。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正式將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定為壯族的全民性節(jié)日——“三月三”歌節(jié)。
壯族沒有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壯族民間信奉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仰多神,少數信仰道教和佛教。
左江崖壁畫是壯族先民杰出和不朽的藝術創(chuàng)造,其內容反映了古代壯族先民的社會生活情況。
銅鼓,是壯族的傳統(tǒng)樂器,也是禮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目前已出土和收藏的就有700多面,民間收藏和登記在冊的有1400多面。銅鼓不僅是一種實用器物,同時也是一種精美的藝術品。它有浮雕式的花紋圖案,有立體塑物,是雕刻藝術和立塑的綜合體,體現了壯族工匠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藝術水平。
壯錦是壯族婦女紡織的手工藝品,屬我國古代四大名錦之一?;ㄉ贩N多樣,用途廣泛,可用作床毯、被面、圍裙、背帶、腰帶、手提袋、挎包、頭巾、衣物裝飾等。
壯劇是壯族舞臺藝術形式,是壯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綜合性藝術,表演技藝如身段、步法、手法、武打等等都有其獨特之處,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與風格。
資料來源:云南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