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葉經(jīng)》(漢文)
《逢井》(水文)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蒙古文)
《西廂記》(滿漢合璧)
《西南彝志》(彝文)
漢文、蒙古文、藏文、東巴文、彝文、西夏文、察合臺文、滿文、傣文、水文、古壯字、布依文、朝鮮文,2019年1月21日至2月28日,走進北京民族文化宮中國民族圖書館,觀眾就可以近距離觀看這13種民族文字的珍貴古籍。同時,北京、天津、河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古籍整理出版的成果近百種,少數(shù)民族古籍研究的成果近200冊,少數(shù)民族古籍保護工作成果展板15幅,有關少數(shù)民族古籍保護工作的視頻,也可供觀眾參觀閱覽。
2019年1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將新年首次地方考察選在了京津冀三省市,并將“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作為貫穿始終的關鍵詞。因此,此次展覽旨在讓廣大觀眾共享北京、天津、河北區(qū)域文化發(fā)展成果,讓各族同胞深入了解京津冀區(qū)域少數(shù)民族古籍珍品,切實提高全社會對古籍的保護意識。
此次展覽的展品共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北京市保護成果,主要是三套叢書(《北京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古籍珍本叢書》《北京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古籍目錄叢書》《北京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古籍研究叢書》);二是河北省古籍保護成果;三是中國民族圖書館館藏古籍精選??梢哉f,每一件古籍展品的背后,都有一段古籍收集、保護的故事。
一位前來觀展的觀眾說,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愛書人,看到這些用不同民族文字書寫的古書,仿佛可以感知古人的思想,體味文化的傳承,并折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奉使圖》:中國民族圖書館鎮(zhèn)館之寶
《奉使圖》由清代阿克敦編纂,成書于雍正三年(1725)。全書共2冊,一為圖冊,一為文冊,2冊套裝于有隔層的樟木書函中。其中圖冊由20幅手繪絹畫組成,并有于敏中、鄒一桂、介福、董邦達4人所作的序詩和王澍題寫的書名。
據(jù)記載,歷史上中國的使節(jié)出訪朝鮮留下了大量游記、日記、札記等,而圖籍僅有2部,一部是《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另一部則是《奉使圖》。其中,《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在“靖康之難”中丟失,后雖得其書,圖已無。因此,《奉使圖》是迄今中、朝、韓三國唯一所見關于中國使臣出使朝鮮的圖籍,是匯集清代詩文、繪畫、書法藝術(shù)的集大成之作。
中國民族圖書館閱覽典藏部主任赫歆介紹,阿克敦逝世后,《奉使圖》命運多舛,曾“輾轉(zhuǎn)流播于他氏”。1832年,“溶川學管得于書肆中”。道光之季,阿克敦第五代孫“瀾止公始復贖還”,交女兒適貝勒溥莊收藏。1862年,溥莊“遂出以鄂禮(阿克敦七代孫)”,鄂禮“謹制函藏諸宗祠”。1868年,轉(zhuǎn)至阿克敦第九代嫡孫女章佳慧君世守。
1959年,《奉使圖》由中國民族圖書館珍藏,成為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它不僅提供了朝鮮中期社會及清朝初期中朝外交關系史、文化交流史的圖像資料,還澄清了兩個學術(shù)疑問:一是將太極旗起源上溯至1725 年朝鮮李朝英祖王時期,二是再現(xiàn)了已經(jīng)失傳的古代朝鮮儺禮戲中“山臺”道具制作工藝的原型。
1998年,中央民族大學韓國文化研究所所長黃有福聯(lián)合韓國暻園大學亞細亞文化研究所、遼寧民族出版社,共同將《奉使圖》整理影印出版。之后,中韓學界圍繞《奉使圖》進一步展開研究,撰寫出十余篇論文,在中國與朝鮮半島文化交流歷史長河中,涌起一簇美麗的浪花。
《金汁寫本<丹珠爾>》:世間一絕,舉世無雙
金汁寫本《丹珠爾》由頗羅鼐·索南多杰主持編纂,每函首頁左右浮雕精刻450尊佛像,即釋迦摩尼與金剛心部等如來三十五佛像11套;藥師佛等如來八佛像7套;金剛薩埵、不動佛、大日如來佛像3套。全文烏金字體泥金寫本,字體美觀,書寫工整,筆觸細膩,顏色鮮麗,金字凸顯。護書版、護書巾、捆書帶、帶扣、東達(藏文古籍錦緞特制書簽)等亦專門精造細制,極其華麗珍貴,可謂稀世之寶。該書取名《思希堅極》,意為“世間一絕,舉世無雙”。
根據(jù)加樣德哇多杰所著《如來佛藏論部雪域譯本金汁寫本丹珠爾有寂之飾目錄寶華花束》記載,建造金汁寫本《丹珠爾》共花費5125線金又1000線銀,折算銀價計算18621兩之多。
金汁寫本《丹珠爾》曾于1959年至1988年間收藏于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現(xiàn)更名為中國民族圖書館),后根據(jù)中央決定請回西藏甘丹寺。此次展出的《金汁寫本<丹珠爾>》影印本,由中國民族圖書館依據(jù)金汁寫本《丹珠爾》整理,天津古籍出版社輯100冊影印出版。
1958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搜集民族文化宮所需展品和圖書的通知》。在這一通知的號召下,民族文化宮短短兩年間,從全國不同地方收集文獻20萬余冊/件,其中包括金汁寫本《丹珠爾》等藏文古籍8000余函。
上世紀80年代,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到民族文化宮圖書館視察時,看到鑲有象牙雕刻、紫檀木夾板的金寫《丹珠爾》等珍貴藏文典籍得到了妥善保管時,由衷夸贊道:“你們做了一件好事,立了一大功?!?/p>
1985年,中央決定將金汁寫本《丹珠爾》等4000余函珍貴藏文古籍交回西藏。當年7月,民族文化宮圖書館館長李久琦等人專程護送第一批藏文古籍至西藏拉薩。西藏自治區(qū)文管會在甘丹寺舉行了隆重的交接儀式。
鑒于金汁寫本《丹珠爾》文獻價值頗大,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組織專家整理該典籍,輯100冊,1988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該影印本共100套,發(fā)行量極少,因此較為珍貴。
京津冀古籍保護成果豐碩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在國家民委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堅持履行國務院賦予的“組織、協(xié)調(diào)、聯(lián)絡、指導”職能,組織帶領全國各地少數(shù)民族古籍工作機構(gòu)以及13個少數(shù)民族的跨省區(qū)協(xié)作組織,積極推動少數(shù)民族古籍的搶救、保護、搜集、普查、整理、翻譯、出版、研究、宣傳、利用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重要成果。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滿族非遺教學傳承中心是目前國內(nèi)最大的滿族非遺與滿學教學研究單位。為了整理保護滿文資料,2017年至2018年,該中心進行了一期滿文古籍整理工作,共整理滿文古籍(包括一部分滿漢、滿蒙、滿蒙漢),如《資治通鑒綱目》《欽定翻譯詩經(jīng)》《欽定翻譯易經(jīng)》《百條》《圣諭廣訓》等共165部,272冊。整理工作采用電腦高清去污技術(shù),每冊印20本。作為圖書館特殊館藏資料,中心將書目錄入圖書管理系統(tǒng),供學者、學生們借閱、研究。
在展覽開幕式上,全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李曉東說:“京津冀三地山水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近,有著厚重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我國文化發(fā)展最具活力的區(qū)域之一。2015年,中央審議通過《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將推動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因此,本次展覽不僅僅是對京津冀少數(shù)民族古籍珍品和相關工作成就的集中展示,更是對京津冀地區(qū)文化領域大融合、民族團結(jié)大發(fā)展的一次示范性、創(chuàng)新性推動?!?/p>
據(jù)中國民族圖書館館長吳貴飆介紹,此次展覽由國家民委全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北京市民宗委、天津市民宗委、河北省民委、民族文化宮主辦,中國民族圖書館、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辦公室、天津市民宗委民族二處、河北省民委文化教育科技處、民族文化宮展覽館承辦。展覽將持續(xù)到2月28日,其間免費免票開放。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