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世上最美妙動聽的聲音當數(shù)“天籟之音”;它從天上來,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上世紀70年代,一曲《新事多》通過天空中的無線電波廣播天下。從那時起,“依兒喲!呀依喲!”的小調(diào),就這樣將常德絲弦的聲名遠播,傳遍四方,成為常德的一張名片。
新中國成立初期常德絲弦演出的圖片
常德絲弦的魅力在于富含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xiāng)土氣息。它用常德方言說唱,以揚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弦樂器伴奏。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常德絲弦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它的代表性傳承人是朱曉玲和諶曉輝二位女士。
常德絲弦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我國南北各地的民間“時尚小令”。明代的《萬歷野獲篇·時尚小令》說這種時尚小令,“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以至刊布成帙,舉世成誦,沁人心腑。其譜不知從,真可駭嘆!”文中還載有“耍孩兒”“傍妝臺”“山坡羊”“銀紐絲”等曲牌。到了清代,《在園雜志》和《揚州畫舫錄》上記載有“劈破玉”“倒扳槳”“剪剪花”“四大景”“銀紐絲”“吉祥草”“倒花籃”“占花魁”等眾多曲牌,這些曲調(diào)皆見于如今的常德絲弦。
到了明末清初,常德絲弦初具雛形。在袁宏道與常德桃源人江進之的書信中,就提到了“銀柳絲”“到春來”等曲牌,也明確記載了常德的民間小曲與常德絲弦曲牌的歷史淵源。
在古代,常德是五省通衢的重要商埠,是江南的“文物之邦”“人文淵藪”之地。歷史上眾多的名人如屈原、陶淵明、劉禹錫、李白、蘇軾、孟浩然、龍膺等,先后薈萃在這里。常德從而積蓄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到了明清時期,常德已是“大江嚙城,舳艫帆輯,時相上下,商賈所聚,百貨輳集。人語歡聲,輒喧午夜”的繁華商業(yè)城市。就在這個時候,江浙一帶的樂師、歌伎也來到這里,他們帶來了當?shù)氐臅r尚小令,它們與常德的風土人情和方言融合后,演變成獨具風格的曲藝常德絲弦。
明代,常德的戲曲進入繁榮發(fā)展時期,民歌、小曲、戲曲在民間廣泛流行。據(jù)考證,絲弦曲藝于明代永樂年間始入常德,成型于茶樓與酒肆,成為當時官宦商賈、文人雅士、殷實人家最喜聞樂見的“雅樂”。它唱詞典雅、曲調(diào)優(yōu)美,讓人沉迷陶醉,因而文人們以詩文會友時、商賈們業(yè)務公關時,都會請來樂師、歌伎在茶樓酒肆里演唱,這也成為常德市井生活中的一種民俗。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演唱常德絲弦的藝人們自發(fā)組織起民間曲藝班社,一些商家店號為了熱鬧門面,也常邀請絲弦曲藝班社前來助興。他們常在邀請之前早早地送達請?zhí)谡執(zhí)蠈懼把彭嵸n奏,伏乞早臨”,以賓客之禮相待前來演唱的藝人,并重金酬謝。由此可見,常德絲弦的聲譽到了清代是何等的典雅高貴,演唱常德絲弦的藝人又是何等的受人尊敬。
常德絲弦有成套的唱腔、多樣的板式,能極其深刻地表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思想感情,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它是一種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交替穿插的說唱藝術;可以演出有人物、有情節(jié)的大型戲劇性結(jié)構的絲弦戲劇,也可以演唱短小精悍的絲弦段子。兩者不同的是,在絲弦戲劇演出時,生、旦、凈、丑角都是一人一角登臺演出;而絲弦段子演出時,往往是“一人多角,進進出出”,此時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曲藝表演形式,極適合在茶樓酒肆里慢悠悠地觀賞品味。
常德絲弦可以歸納為牌子絲弦、板子絲弦和過場音樂三大類。
牌子絲弦是常德絲弦演唱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它的曲調(diào)來源于民間流傳的民歌和小調(diào),它的素材被藝人們在演唱中不斷地加工提煉,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和常德本土地方特色的說唱曲調(diào)。例如傳統(tǒng)曲目《雙下山》,就將這種特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扣人心弦:
光光一個和尚??!走忙忙,佛殿去燒香
鐘鼓一聲響,響叮當,和尚我好凄涼
如來佛坐中央,一十八個羅漢站在兩廂
但愿我和尚下山去,配對又成雙
板子絲弦是不受曲牌限制的主體音樂,它是從說唱音樂中發(fā)展出來的。板子絲弦音樂的形成與戲曲板腔音樂一脈相承,它倆是同胞“姐妹”,但不像戲劇那樣,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和完整的戲劇性。常德絲弦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保存了比較完整的板子絲弦音樂表現(xiàn)力,它能充分表達出人物的各種思想感情。
在常德絲弦中,還有一種音樂叫過場音樂,它分為大過門、半過門和小過門三種。大過門在演唱時作為演出前奏用來渲染氣氛,以便激發(fā)觀眾進入戲曲的境界,俗稱“打鬧臺”;半過門又稱“半引子”, 它一般作為唱腔的音調(diào)、速度、情緒的先導,常用于曲目演唱之前;小過門就是樂句之間的過門,又稱“句間過門”, 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常德絲弦唱出了桃花源里的城市的人們本質(zhì)是多么善良淳樸,也展示了這座城市的人對愛與被愛的向往。
常德絲弦,經(jīng)過幾代藝人的傳承得到保存,又經(jīng)過當代音樂人士收集、整理、研究、改革、創(chuàng)新,日臻完美,成為當今世人喜聞樂見的曲藝。
時至今日,常德絲弦擁有100多個傳統(tǒng)曲牌,它們大都取材于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其中《王婆罵雞》《寶玉哭靈》《剪剪花》《雙下山》《昭君出塞》等歷來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新中國成立后,又涌現(xiàn)《新事多》《夸貨郎》等一批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新曲目,在全國廣為傳唱。到了上世紀80年代以后,《瓜中情》《待掛的金匾》《俏婆婆上大學》等曲目獲得國家級“群星獎”金獎,得到國內(nèi)外知音的贊譽。
常德絲弦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欣賞價值和社會實用價值。若想深度了解常德絲弦的藝術魅力,不妨去拜訪傅啟芳、楊善智、雷元鑫和徐澤鵬等眾位專業(yè)學者求解。我只能算是個打醬油的,路過時,撥動一下你的心弦。